在日本生活的家長與學生,面對高中升學時常會感到制度繁複、資訊分散。尤其在東京都,無論是都立高中、私立高中還是國立高中,各自擁有獨特的招生方式與選校流程。加上「單願」、「併願」、「推薦入試」等術語接踵而至,若未事先了解,往往會錯過重要機會。
閱讀本文可了解的資訊
- 都立、私立與國立高中在招生制度上的主要差異
- 推薦與一般入試制度的具體差異
- 什麼是單願、併願?
- 5科與9科目是什麼?
目錄
東京都的高中種類:都立、私立、國立的基礎分別
- 都立高校:由東京都政府設立,入學競爭以東京都內學生為主。分為普通科、專業科(如商業、工業、農業)等。學費相對便宜,但學術水平參差,部分名校(如日比谷高校、西高校)為升學重點。
- 私立高校:由民間法人經營,教育風格多元化,設有特色課程與國際班。學費相對較高,但部分學生可申請減免或獎學金。招生不限於東京都,也接受外縣市學生。
- 國立高校:隸屬於國立大學法人,如東京學藝大附屬高校、筑波大附屬高校等。學校數量極少,但教育資源豐富,升學率高,競爭亦非常激烈。
🫛 豆知識:為了減輕家庭負擔,東京都設有「授業料無償化制度」,即協助學生免除學費就讀高中,而且從2024年度廢除了收入限制,全部家庭都成為免除對象,但要注意的是對象只限學費,其他的入學費、學校設施費等費用並不包括在內!
推薦與一般入試的制度比較:依學校類別掌握升學方式
推薦與一般入試制度在日本高中升學中扮演重要角色,但制度內容根據學校性質(都立或私立)大不相同。以下分為四類,幫助你一次掌握:
1. 都立高中:推薦入試
- 報考對象:原則上需經初中學校推薦,通常每人限推薦一所學校。
- 考試時期:每年1月下旬。
- 選拔方式:採用「內申分(校內成績)」+「小論文或作文」+「集體討論、個人面試」計分。
- 錄取比率:招生名額約為該校總招收人數的20%。
- 特點:重視多元能力與校內表現,適合有明確志願、在校成績優異、參與社團或表現優良者。
2. 都立高中:一般入試
- 報考對象:預定有中學畢業資格的學生及非已經通過推薦入試錄取的學生。
- 考試時期:每年2月中下旬(通常為2月21日)。
- 選拔方式:筆試5科(國語、數學、英語、理科、社會)+內申分(即校內成績)+英語口試、面試(部分學校實施)。
- 內申與筆試比重:一般為內申3:筆試7,但部分學校有不同設定。
- 特點:仍是都立高校主流的招生方式。
3. 私立高中:推薦入試
- 報考對象:多數須初中學校推薦,但部分實施自己推薦(即自我推薦)制度,無需學校推薦。
- 考試時期:多於1月下旬開始舉行。
- 選拔方式:依學校而異,包括「書面審查」、「面試」、「作文」、「小論文」、「口頭試問」等。
- 推薦制度:多採用「單願推薦」制度,一旦合格便需承諾入讀。
- 特點:適用於目標明確、希望穩定進入某所私立學校者。
4. 私立高中:一般入試
- 報考對象:預定有中學畢業資格的學生皆可報考。
- 考試時期:集中在2月上旬開始。
- 選拔方式:筆試以3科為主,常見科目為國語、英語、數學,視學校而定;部分設面試。
- 併願優遇:利用「併願優遇」制度可與第一志願的都立高校一併報考,一旦都立高中落榜,須確定就讀該私立學校即。
- 特點:學力為主要評量標準,靈活性高。部份名校只設一般入試。
補充:什麼是「5科目」與「9科目」?
- 5科目(五教科): 國語(即日語)、數學、英語、理科、社會。為高中一般入試的主要筆試科目,每科滿分5分,總計25分。
- 9科目(九教科): 上述5科+實技科目:音樂、美術、體育與健康(保健体育)、技術與家政(技術・家庭)。每科滿分5分,總計45分。
🫛 豆知識:在推薦入試與內申評價中,實技科目的比重有時更高(例如乘2計算),需特別留意。
結論:掌握制度與時程,升學之路不再迷惘
東京都的高中入試制度看似複雜,但只要理解各種名詞的實際意義、善用推薦與併願制度,就能依據自身條件擬定最合適的報考策略。
不論是目標都立名校、重視特色課程的私校,或是嚮往國立高中提供的學術自由,只要準備充足、提早規劃,每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升學方向。
如果你正面對東京都的高中入試挑戰,或是未來幾年內需要報考,不妨將這篇文章收藏起來,作為理解與比較的入門指南🙏🙏